业内专家认为,对电力设备行业来说,2013年的挑战在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态势仍将延续,国际市场总需求将继续处于低位徘徊。但同时,企稳回升是2013年经济的主旋律,这也是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驾马车”保驾护航
我国一次能源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很不均衡,大型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一般都在1000~3000千米。近年来能源开发加速向西部和北部转移,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决定了我国能源发展必须走集约化开发、远距离大规模输送道路。电网电压等级越高、网架结构越强、规模越大,输送和配置资源的能力越强,技术经济优势越明显,只有加快建设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优势的特高压电网,才能适应集约化发展大煤电、大水电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需要,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今年,淮南—南京—上海、浙北-福州和雅安—武汉特高压交流项目或将取得开工。“十二五”期间剩余特高压交流线路有约390亿元主设备招标,其中变压器、电抗器和GIS分别为102亿元、43亿元和242亿元。
今年,有委员建议尽快核准和启动建设锡盟至南京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并同意开展蒙西至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及天津南特高压变电站工程前期工作。新一轮特高压建设即将启动。
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间是智能电网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将新建110千伏及以上智能变电站约5182座,将改造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约1052座,这将明显促进智能变压器、电子传感器、智能电子控制系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方面以太阳能发电为例,“如果将我国每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20%~30%依靠光伏电站来提供,将形成每年1800万千瓦~2700万千瓦的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到那时,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不仅不会过多地依赖国外市场,反而只能满足国内需求,并形成一个每年2万亿元~3万亿元规模的巨大内需市场。”委员、民建、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
设备行业任重道远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仍要以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和智能电网建设支持为依托,加大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特别是电工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及设备的需求,占领国际高端技术制高点、掌握国际电工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话语权。
作为一个将给中国电网运行模式乃至经济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的重大工程,智能电网将拉动非常庞大的设备市场需求。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电力工业的投资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电工电器制造业受益匪浅,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用电设备以及电工器材制造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电工电器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薄弱、部分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缺失、部分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